在近期举办的2024肺癌精准诊疗进展学术会议上,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苏教授在报告《TROP2 ADC药物特征及差异》中介绍了TROP2 ADC的研发进展、药物特征、耐药机制和安全性管理等问题。在《肿瘤瞭望》采访中,李苏教授针对ADC的耐药机制和安全性管理分享更多见解。
近年来,抗体药物偶联物(ADC)作为一种创新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迅速崛起,针对多个靶点的ADC研发都有所进展。我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患者后线治疗选择少,临床获益有限,仍存在较大未获满足的治疗需求,滋养层表面抗原2(Trop-2)ADC开启了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新篇章,有望成为新治疗选择,以AD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模式正在如火如茶地探索中。在近期举办的2024肺癌精准诊疗进展学术会议上,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苏教授在报告《TROP2 ADC药物特征及差异》中介绍了TROP2 ADC的研发进展、药物特征、耐药机制和安全性管理等问题。在《肿瘤瞭望》采访中,李苏教授针对ADC的耐药机制和安全性管理分享更多见解。
李苏教授
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部主任
国家食药监督管理局“药物临床试验机构”资格认定检查和复核检查专家
广东药学会理事,中国药学会理事
广东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委会常委
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委会常委
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
广东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
广东省精准应用学会CRO产业链分会主委
01
肿瘤瞭望:探索ADC可能的耐药机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目前ADC的耐药机制研究有哪些重要发现?
李苏教授:每个ADC均由含肽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(mAb)和细胞毒性载荷偶联而形成,其疗效经常受到耐药的限制。ADC潜在耐药机制复杂,受到包括分子结构、作用机制和细胞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。ADC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:ADC的抗体与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结合,通过内吞或胞饮作用被内化,在成熟的溶酶体作用下ADC发生降解,释放的细胞毒性物质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,因此ADC的耐药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。
(1)靶点抗原结合受损:原因是抗原下调、表达丢失或突变,抗原胞外域的截短、抗原表位的掩蔽、配体诱导的抗原蛋白构象改变(如异二聚化)。逆转这种耐药的措施是研发双抗类ADC药物,其特异性结合抗原的效果更强。
(2)内化途径的改变:网格蛋白、小窝蛋白或胞吞途径发生缺陷,影响溶体运输;PH值升高,蛋白水解酶活性被抑制,无法裂解linker。在抗原抗体结合后内化的过程中,若靶抗原水平有限,导致低效内化可能阻止毒素在细胞内达到阈值浓度。现在已经开发出无需内化的ADC,采用可以在胞外裂解的连接子。此外,采用新型碳酸盐键CL2A连接子的ADC内化后迅速断裂,释放载药迅速,组织分布多。
(3)溶酶体功能异常:溶酶体减少可导致载药不能充分释放,避免这种耐药的方式之一是研发不依赖溶酶体的连接子,例如CL2A连接子依赖细胞里的酸碱度释放载药。
(4)有效载荷因素:一部分ADC与早期内涵体中的FcRn受体结合,并被转运到细胞外,从细胞里面泵到细胞外的组织间隙。与FcRn过度结合可减少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的释放量,避免这种耐药的策略是研发在组织间隙就可以释放载药的ADC。
(5)药物外排蛋白的增加,比如P-糖蛋白(Pgp)上调。如果细胞中释放的有效载荷过多的被外排泵转送至胞外,会导致药效降低。
下一代ADC的研发方向是,通过改进ADC组件(包括抗体、毒素、linker和偶联化学)开发多种新型ADC技术,通过多种机制提高ADC的疗效和安全性,克服耐药性、瘤内和瘤间异质性,以及增加肿瘤持异性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。
02
肿瘤瞭望:在新型抗肿瘤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,其药物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。如何优化ADC药物的安全性管理,降低毒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?
李苏教授:实体瘤治疗最大的障碍是药物较难进入肿瘤的内部,只有0.003%~0.008%的ADC药物进入每克肿瘤。克服实体瘤渗透问题需要增加剂量,增加载药的毒性。载药在血液循环中与正常组织的抗原结合,或肿瘤组织坏死后释放出的载药进入血液循环,都会产生很大的毒性。ADC的毒性通常与细胞毒药物的毒性(血液学毒性、口腔黏膜毒性、眼毒性和皮肤毒性等)一致,不同ADC的毒性谱有差异,与使用的载药相关。以下介绍降低ADC毒性的几种策略。
⑴ADC的毒性包括靶向肿瘤外的毒性、脱靶毒性、载药体内未知代谢和毒性。为减少靶向正常组织毒性和脱靶毒性,需要载药毒性适中,代谢路径清晰。研发双抗类ADC,有助于降低药物与正常组织表达的抗原的结合。
⑵临床处理ADC不良反应的策略:血液学毒性与药物暴露量相关,降低血液学毒性最快的方式是降低ADC用药剂量。一些ADC在血液循环中可释放裸抗(未偶联抗体),裸抗会与ADC药物竞争靶细胞表面的抗原,继而影响ADC的疗效和毒性。临床医生要关注ADC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有什么,比如是否有裸抗?有裸抗时靶向正常组织毒性会降低一些。例如,若使用TROP2 ADC药物时毒性特别大,注射TROP2单抗有助于降低靶向正常组织毒性。对于换药治疗,如果血液学毒性很大,不需要使用血液循环中会断裂的ADC;如果正常组织毒性很大,可以更换为血液循环中会断裂的ADC,让裸抗去保护正常组织。
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特征,根据实验室数值指导用药剂量:血液学毒性源于载药的代谢和分布,因为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成为结合型药物,未被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药物,临床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数值,游离型药物是否过多;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,而代谢物会从肾脏排泄,因此ADC用药前应检查患者的肝功能、肾功能是否正常。
⑷ADC发挥作用需要抗原抗体的结合,因此需要精准的给药,在用药前测定抗原蛋白是否是高表达,非常低的表达也会引起较高的毒性。早期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有助于识别出ADC治疗后易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人群。若患者的肿瘤消失,在没有抗原的情况下用药毒性会增加,这种情况下,是否给药、给药的剂量和用药间隔都需要调整。
总之,临床医生在使用ADC药物时,应重视治疗持续时间的优化、给药频率优化、基于治疗缓解情况进行剂量调整、设置剂量上限等方面,期待临床医生在这些领域开展研究探索。